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董秀成研究员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

  今年3月份以来,全球石油供求结构失衡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4月20日,纽交所5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罕见地出现了“负油价”。随着石油减产协议达成,国际油价5月份出现小幅回升,但全球原油供需矛盾仍待化解。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油价更是被看作世界经济的“温度计”。当前油价走低是短期冲击,还是将长期持续?低油价将产生什么影响,对我国经济是忧是喜?对于低油价带来的影响,我国该如何应对?

  近来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的直接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范围内需求锐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际经贸学院教授董秀成说,3月以后,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蔓延,企业停工停产,居民外出减少,引发原油需求大量减少,且前期石油库存已近乎饱和。

  董秀成表示,替代能源的推广使有些国家甚至制定了燃油车退出时间表,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也逐步趋缓,这些来自需求端的变化,将使未来几年内石油消费量出现峰值后下行。

  “目前欧佩克减产带动油价上扬,但未来一段时间油价维持在每桶30美元至50美元区间的可能性较大。”董秀成分析说。

  董秀成表示,油价下跌对交通运输等行业有利,但不利于油气行业,尤其不利于上游油气勘探行业。由于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成本高于当前油价,有一定规模的原油产量成本在每桶50美元左右,低油价对油气上游业务冲击较大。

  “我国应密切关注油价走势对金融的影响,做好应对预案。”董秀成表示,油价和金融市场密切相关。在美国,页岩油气的发展与金融市场关联度很大,油价出现暴跌后,已有一些美国页岩油气公司破产。

  董秀成建议,要继续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完善储备机制,可以考虑引入民营企业,建设民间石油储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