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智库成果»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

祝继高等:破解复工复产下的企业融资难题

  本文原发于《北京日报》2020-05-11 10版 理论周刊

  引导企业合理运用债权和股权融资工具;融资政策除了考虑企业短期融资需求,还要满足企业长期融资需要;融资政策要扶植龙头企业,也要普惠中小微企业。

  当前国内疫情形势持续向好,在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不放松的前提下,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在疫情防控期间,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停滞或者半停滞状态,而且企业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加大,资金链压力陡然增大。通过外部融资给经营困难企业输血纾困十分迫切。3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疏通传导机制,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政府的各项融资优惠政策也在加速出台和落地。综合来看,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重点把握三点。

  引导企业合理运用债权和股权融资工具,防控高杠杆融资风险

  中国金融市场上的融资以银行信贷为主,银行信贷是企业最常使用也是最重要的融资工具。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发改委等多部门针对为企业提供贷款优惠资金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为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各部委要求对于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缓贷,金融机构要积极采取贷款展期、无还本续贷、减免逾期利息、调整还款期限等方式对企业予以全力支持。同时,合理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规模,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出台降准、支持抗疫保供的专项再贷款以及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再贷款再贴现等系列政策为企业提供资金;针对“贷款贵”的问题,主要是降低贷款利率,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疫情防控相关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的贴息支持。

   除了银行贷款融资,债券市场也为企业提供了多种融资工具,包括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疫情防控期间,监管部门给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发行债券建立了注册发行“绿色通道”,简化了相关流程,畅通了企业债权融资的渠道。

   但是,从降杠杆、防风险的角度而言,企业融资不能仅靠债权融资,还应充分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股权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财务杠杆和财务风险。当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和新三板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政府部门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资本市场的各项改革措施也在加速落地。例如,3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要求股权融资推行“注册制”,降低股权融资门槛。资本市场改革的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快,让更多的企业享受资本市场改革的红利。总之,要引导企业合理使用银行贷款、债权和股权等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提高企业融资效率。

   融资政策除了考虑企业短期融资需求,还要满足企业长期融资需要,防止期限错配

   在应对疫情短期冲击的背景下,急企业之所急,满足企业短期资金需求,防止资金链断裂是出台融资政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短期银行贷款、短期融资券等融资工具帮助企业解决短期资金需求,既便利又可以降低成本。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外疫情多点爆发,企业外部环境严重不确定的情况下,短期融资优惠政策要建立长效机制以应对常态化的疫情防控需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并根据国内外疫情发展动态调整。

   随着复工复产进度的持续加快,企业会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力度,导致对长期资金需求的急剧增加。融资政策的出台要立足长远,统筹企业短期融资需求和长远发展需要。对于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关的资金需求,要结合建设进度和投资周期,支持企业申请中长期贷款和发行周期较长的公司债券,或者支持企业申请在股票市场上进行IPO、配股和增发等股权融资。要严防企业因短期融资工具与长期投资决策错配造成投融资风险增加,着力解决企业融资期限错配导致的“短贷长投”问题。

   融资政策要扶植龙头企业,也要普惠中小微企业,支持企业的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偏好大企业和国有企业,对于风险较大的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不足。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推动新增贷款更多支持首次获得贷款的中小微企业”,“鼓励大企业、头部企业运用获得的融资,以预付款等形式向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支付现金,带动共同发展。”这为当前金融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指出了方向。

   对于中小企业,除了给予信贷融资支持,还要降低资本市场准入门槛,让更多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要通过资本市场对企业风险进行定价,有效配置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资源,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2019年10月,中国证监会对面向中小企业的新三板进行了新一轮改革,包括完善分层制度和转板制度。分层制和转板制度的改革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股权融资便利,开辟了新的成长模式。更为重要的是,科创板和创业板的高科技导向有利于孵化企业的科技创新,增强其自主研发能力,为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更好地打造平台经济注入新动能,最终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要发挥风险投资的风险偏好和股权融资特点,出台政策支持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投资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转型。

   内容来源:中国财经报